是什么事让中国矿业最权威报刊连续7期头条报道?其中传递了哪些信号?对地矿人有哪些利好
2017年11月30日,2017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届)暨中国矿产资源与材料应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据悉,这是近年来我国矿业领域覆盖范围最广、院士专家参与最多、业界影响力最大、矿业全产业链结合最紧密的大会之一。
“矿业应该跟农业一样划归为第一产业。联合国是把矿业作为第一产业对待的,主要发达国家也是把矿业作为第一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如此表述。
这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问题了。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届)上,这一个话题再一次勾起矿业界人士敏感的神经。
“将矿产勘查划到第三产业,是非常不科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矿业公司董事长邵安林在会上表示,矿业属于基础产业,是为加工业提供原料,主要附加值在后端,应将矿业由第二产业划为第一产业。
陈毓川表示,将采矿划为第二产业迟早要出问题的。全球主要国家中将采矿业划为第二产业的只有三个:中国、德国、日本。但是后两个有个很明显的共性:本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并不大。尤其是日本,基本上没有矿产资源。
邵安林表示,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制约了矿业发展,国际上大多国家都是把矿业作为第一产业,我们该尊重矿业的特殊规律,将矿业由第二产业划为第一产业,让矿业享受到第一产业相关的政策待遇。
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治理环境气候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广泛共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慢慢的升高。地热能,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因其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的优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发展正迎来黄金时代。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矿产资源与材料应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2017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届)的地热分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地热能话题,结合具体工作,把脉地热资源发展,就其现状及未来可持续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煤,年可利用资源量3.56亿吨标煤;中低温地热资源量13700亿吨标煤;干热岩资源量860万亿吨标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在发言中介绍,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世界地热资源量的1/6,经过多年的地热资源开发,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已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地热直接利用是第二名美国的2倍多。
关于我国地热资源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介绍道,“其分布有着非常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但受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地理分布不均匀;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据介绍,就目前已勘查可利用地热资源而论,以西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再次为华东地区,而东北、西北地区最少。
“未来,地热能会成为地球支柱能源之一。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高、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与风能、太阳能等相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因干扰,是一种具有现实竞争力的新能源。”曹耀峰对地热能发展充满了信心。
诚然,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但其开发深度和利用广度还远远不足。未来将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北京召开的2017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城市地质与雄安新区论坛板块上,来自不一样的地区、不同单位的专家集聚一堂为我们分享了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受到国家格外的重视。同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首次发布《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将打造25-30个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样板,创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虽然我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比英国、美国、德国等一些国家起步晚,但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试点工作经验,开创了城市地质成果服务规划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安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路径,构建了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逐渐规范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内容,形成了以一模(三维城市地质结构模型)、一网(地质环境监视测定预警网路)、一平台(综合地质信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城市地质调查内容体系等。
目前,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们始终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从业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城市地质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科学技术水平、信息服务能力等也将会实现世界一流。
在近期举行的2017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届)暨中国矿产资源与材料应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以“绿色矿业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旨在探讨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包括“勘探、开发、环境修复”等环节在内的矿业全产业链该怎么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调整发力方向,努力实现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而在整个论坛全过程中,关于生态功能区的矿权该如何退出,是专家学者乃至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数十年粗犷的开采和利用方式,使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相继出现,矿业活动造成土地资源损毁严重,矿业活动形成的水土环境污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破解这一系列环境问题是需要我们以更坚定的决心实施生态保护。
“矿业开发为经济发展走出一条路。但是那么多矿山找到了却不能开,因为开了就要破坏环境。环境比开采矿山重要。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只有有阳光有净水有新鲜空气,人才能继续生活。”在“绿色矿业发展”为主题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陈述了他的核心观点——绿色矿山才是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赵文津院士强调,发展社会经济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国家必须要从政策上安一个“闸门”。“这个‘阀门’的意义和目的是解决资源与生态的矛盾。”
近两年,这一“闸门”也正在慢慢地关紧。除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制度按步骤跟紧之外,当下轰轰烈烈的各省(区、市)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年底前退出也是“闸门”关紧的实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扬博士看来,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退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主要金属矿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主要金属及矿产短缺持续加剧。2017年上半年,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度增长,部分公司股票价格较2016年初涨了4倍。重要矿产资源国中,除秘鲁GDP增速持续下滑外,加拿大、南非、智利、澳大利亚GDP增速在1%~3%之间,巴西正逐步走出衰退,俄罗斯逐季回升,中国经济也正在慢慢地企稳。种种迹象说明,全球矿业触底回暖态势开始显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预计,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17年增长4.6%,2018年增长4.8%。其中,中国分别增长6.7%、6.4%,俄罗斯分别增长1.4%、1%,巴西分别增长0.3%、1.3%,印度分别增长7.2%、7.7%,南非分别增长1%、1.2%。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小组的研究报告称,整体看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把矿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近些年来少有的现象。
“根据周期理论,矿业衰退应在2016年见底,2017年开始反弹复苏。”杨兵说,在2017年9月召开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多数与会的权威专家都认可这一点:2017年将是矿业新的一个周期的起点。
“一带一路”这一名词现在可谓是家喻户晓,“一带一路”倡议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条路怎么走?要注重的是什么?众专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日前举行的2017矿业全产业链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为“一带一路”提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创新模式。他说,要从资源环境格局和风险角度,走出一条各国家都能接受、造福各国人民的绿色发展道路。
风险和机遇同在,挑战与收益共存。董锁成研究员提出,为实现“一带一路”资源共享,有很大成效避免环境风险,我们要建设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探索符合这一经济带特点和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模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绿色发展就是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发展,是“两高三低”型,即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方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眼下,“一带一路”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带一路”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一起努力也共同期待,它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国五矿集团副总经理冯贵权表示,与新能源材料相关的基础矿产品价格爆发式增长。如全球碳酸锂价格2016年只有7000美元/吨,到2017年上涨达30%。
冯贵权认为,新能源革命为新材料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是稀有金属矿产丰富的国家。而有色金属尤其是稀有金属是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基础,新能源产业对新材料提出了新需求。这有利于我国新材料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同时也将大幅拉动战略性矿产的需求。
我国一直鼓励支持新材料研发应用。工信部日前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年版)》,明确了重点新材料名单。同时,工信部也强调了要做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从目录中能够正常的看到,铝板块的高性能车用铝合金板、高强韧轻量化结构件压铸铝合金等;钛板块的高温钛合金、超薄壁钛及钛合金焊管等;稀土板块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特种稀土合金等;新能源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材料;其余包括石墨烯薄膜、液态金属等均属于国家着重关注品种。
(中国矿业报是国家级行业报,主管单位为国土资源部,是我国矿业领域不可或缺的主流媒体,在我国矿业新闻媒体领域占有主体地位,是中国矿业最权威的报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