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非法采矿行为不仅扰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还将对区域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严重破坏。
近日,密云法院依法审结一起非法采矿案,被告人李某、邹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
2021年11月12日晚,密云区某局接上级单位线索,得知在密云区某镇有大车沿沟邦行驶,疑似存在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某局执法人员立即奔赴现场进行线索跟踪核实。经调查发现,2021年10月至2021年11月13日间,张某(另案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在其从唐某(检察机关做不起诉处理)处流转的土地上,无证开采建筑用砂。被告人李某、邹某则根据张某通知,将建筑用砂转运、销售至昌平、怀柔等地,并为贩卖活动提供结算账户以及帮助结算销售资金。为掩饰犯罪行为,张某等人还在开采形成的矿坑中大量填入建筑垃圾和浮土。经专业机关评估测算,三人总共开采建筑用砂10278立方米,矿产资源总价值人民币308340元。密云区检察院以被告人李某、邹某涉嫌非法采矿罪提起公诉。
2023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本案进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提供生态恢复方案,恢复过程包括建筑垃圾开挖、清运及分类消纳,土方石回填和复垦三个阶段。修复人需将矿坑中填埋的建筑垃圾全部挖出并进行筛分,然后对垃圾进行分类清理、处置,最后进行土方回填、场地平整、覆盖表层土,将被破坏的区域恢复原貌,确保实现土地复垦。
2023年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间,赔偿义务人李某、邹某等组织人员、车辆对矿坑中填埋的建筑垃圾进行挖掘、运输、消纳等综合处置,共出动12台班挖机、18台班铲车和10台班货车,累计处理建筑垃圾254吨。建筑垃圾挖出及清运后,筛分出的土壤和砂石被回填至矿坑底部,其上覆盖原有堆土及外购土壤,因非法采矿被破坏的区域得以恢复原貌。
2023年10月26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项目组人员与某局相关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工作。在对评估区域样本做采集送检后,研究院最终出具了恢复效果评估报告,认定评估区已基本恢复植被种植条件。
密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邹某伙同他人违反国家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在禁采区擅自采矿,开采的矿产品价值人民币308 340元,情节很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采矿罪,依法应予惩处。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李某、邹某犯非法采矿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依法予以支持。鉴于被告人李某、邹某在此次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系从犯,且到案后均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认罪认罚,积极努力配合开展土地修复工作,恢复土地耕种条件,有悔罪表现,依法均予以减轻处罚并宣告缓刑。最终,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六万元,判处被告人邹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罚金人民币六万元。
非法采矿包括无证采矿、越界采矿和破坏性采矿。其中,无证采矿行为最重要的包含: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许可证到期未办理延续登记手续、许可证被依法注销吊销、采矿权系非法转让且未变更登记情形下的采矿行为,以及未按许可证规定的矿种采矿、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擅自在特定范围或针对特定矿种进行采矿的行为。越界开采是指采矿行为已超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矿区平面范围和开采深度。破坏性采矿是指采取不合理的开采方法、开采顺序等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行为。
刑法第343条规定,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备极其重大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很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在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的审理中,犯罪人是否积极主动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是判断其犯罪情节轻重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司法实践来看,将承担生态修复责任作为从轻量刑情节,不仅仅可以增强犯罪人对其犯罪行为后果的认知,也能使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满足环境刑事司法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的双重目的,有助于实现案件办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