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地区,研发力量薄弱、创新人才匮乏,长期以来都是制约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痛点。而银川通过“借地”开展科研攻关、“借智”实现人才引进、“借力”推进产品升级的异地聚智聚才模式,为企业插上了科学技术创新的翅膀,助力其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赛道上抢占先机。
在新能源传动领域,银川的技术人才队伍始终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当上海的研发智慧与银川的制造实力相遇,一场跨越1800公里的协同创新正在悄然改写西部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格局。
2020年,银川威力传动在上海设立飞地研发中心,采用“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银川”的模式,推动前沿技术在银川实现产业化。
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基本功能是为车辆行驶提供驱动力。目前,永磁同步电机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常用的电机类型,但这项技术过去一直被国外“卡脖子”。“我们上海团队聚焦新能源汽车永磁同步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研发技术,攻坚‘从0到1’的核心技术,同时让银川基地完成了从‘1到100’的量产突破。仅用18个月,我们研发的WE系列电驱系统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装车,这正是飞地模式的力量。”银川威力传动上海飞地研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叶振锋说。
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公司负责人徐文福介绍,如今企业已拥有80项专利、三条智能生产线,在扁线电机领域,从图纸到样机的研发进程稳步推进。通过“上海培养+银川扎根”的机制,企业为地方储备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持续优化的人才循环体系,正助力西部地区构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有人把科创飞地形容为“风筝”,既高高飞扬成为展示窗口,又把人才和资源沿着风筝线输送回去。在银川,这样的“持线者”不胜枚举,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利电气”)便是其中之一。
银利电气的“科创飞地”坐落于深圳市坪山区。研发、孵化的“前窗”设在深圳,生产、转化的“后台”位于银川,对企业而言,这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共同体。
2018年,南方小伙程李广加入银利电气深圳公司。当时,他毅然从原来所在的“大厂”跳槽,正是看中了银利电气的发展空间;而银利电气深圳公司总经理焦健则欣赏程李广在车载电子电器领域的丰富经验与远大抱负,两人一拍即合。
作为银川本土企业,银利电气抓住了时代风口,是国内少有的产品覆盖电力、电子、电磁元件全部应用领域的企业。但在发展过程中,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研发能力薄弱,成为公司难以突破的壁垒。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银利电气在深圳建立飞地研发中心,吸引了不少像程李广这样的有志之士。让程李广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与比亚迪合作开发轨道交通项目,他回忆道:“在此之前比亚迪找了很多厂商,但都没能解决最核心的变压器问题,最终我们完成了攻关,并成为比亚迪的长期供应商。”
伴随公司发展7年,这位当年20多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成长为银利电气深圳公司的研发首席技术官。在程李广的带领下,银利电气研发的40KW交流快充主变压器产品性能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据焦健介绍,这些年公司一直与比亚迪保持战略合作,双方一同研发高频变压器。其间,面临着各项设计参数要求苛刻、国内外尚无成功范例可借鉴的困境,但仅用3年时间,公司的高频变压器就占据了全国高铁电源辅助系统80%的市场占有率,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飞地模式的助力。
设立飞地研发中心,不仅帮助了银川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还能让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异地借智、就地引才”的协同创新,为西部企业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能。